花甲副教授离岗后另辟蹊径,传递知识声音,他将何去何从?
花甲副教授离岗后另辟蹊径,传递知识声音,他将何去何从?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中,一位花甲老人忙碌地穿梭于一间间教室之间,手中的彩页被逐一递出,他那真诚的眼神满含期待地注视着每一位路过的学生。这位“发小广告”的老人不是别人
原先以为做教师可以长期在教室里教书育人,但陈老师的课被学校管理部门取消了,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难过。他接下来要怎么做,又打算如何再次展现自己的才能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
课程“下岗”的失落
陈老师一向喜欢教书育人,满心希望用自己的学问去培育学生。不料,他的课程却被教务部门取消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在那个他熟悉的办公室里,他独自一人坐了很久,看着窗外校园里欢声笑语的学生们,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无奈。他不知道自己辛苦准备的知识还能教给哪些人了。
“土法上马”的创业
陈老师卸任讲台后并未灰心,他选择自主创业。虽然缺少专业团队,也缺少必要的设备,但这并未阻碍他。这位年事已高的学者启动了自力更生的创业计划。他在家中简陋的场所,布置好所需器材,着手进行课程制作。从元旦开始,到三月结束,这三个月期间,他全天候投入,专心致志于课程开发。
精心打磨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们学到全面又连贯的知识,陈老师仔细处理了每个部分的内容。他涵盖了历史的进程和最新的进展,也包含了重要的学说和实际的研究,唯恐有遗漏任何细节。他对每个要点都反复思考,希望学生能够容易明白。在微弱的光线下,他认真准备课程的模样令人感动。
诚意满满的推广
课程已经制作完成,但如何让同学们了解呢?陈老师决定亲自进行宣传。他把课程的诸多好处逐条记录在纸上,“无需付费的网络课程、内容结构完整、无需强制签到、不计入学分、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参加……”他拿着这些宣传单页四处活动。他推广的并非其他,而是自己的一颗充满教育热忱的心。他期望能遇到更多渴望学习的学生。
意外“出圈”的关注
陈教授原本没指望很多人看他的网络课程,仅有几十个听课者、偶尔的交流就让他觉得满足。可学生们被老师的真诚打动,都在网上对他的课表示赞赏。很快,从学校到网上,人们都在谈论他,他无意中走红。记者们找上门来要求采访,一些公司送来合作机会,还有学生打算集体去看望他。
坚守初心的反思
陈教授面对突然涌来的关注,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他一一婉拒了这些。他清楚,自己只是遵循内心的召唤,履行了教师本分。这件事引发人们思考,究竟教育的价值何在。在他看来,学生是极有潜力、值得倾力培养的人。他的决定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教育需要回归培养人的根本目的。
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多少人能像陈教授那样不忘育人初衷?希望大家把这篇文章点个赞,并且转发出去,共同讨论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