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师生铭记历史投身强国征程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师生铭记历史投身强国征程
红旗如海,最饱满亮丽的鲜红激发神圣的情感。 歌声如潮,最激昂雄壮的旋律洋溢胜利的回响。 9月3日上午
站在宽阔的广场中心,这些代表们的感受与过往的岁月紧密相连。八十年前的成功讯息,好像突破了时间的阻隔,在他们耳边清晰传来。
血脉相连的记忆
安嘉河的长辈曾在缅甸丛林里与日本侵略者较量,袁靖烁的祖父在燕山腹地开展过武装斗争,他们都是历经战火的老兵。这两个后辈手握发旧的历史影像,在欢庆的礼炮里仿佛看见先辈的身影,仿佛听到他们的声音。孟祥和每次来到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地方,都会弯腰掬起一捧黑色的泥土,那是抗联战士的鲜血浸润过的土地,如今已经变成滋养子孙的精神食粮。
青春的交响乐章
三千名学子组成的歌咏团体,浩浩荡荡占据整片空地。中国农业大学的周景涛,排演期间突发热病昏厥过去,苏醒后急切询问是否还能参与集体演练。总领队的指挥工具,在晨曦中划出清晰轨迹,众多青春嗓音交织成声浪,将《黄河》组歌演绎得气势磅礴。这群世纪之交的年轻人或许不清楚,他们所站立的地界,正是往昔北平学子"一二·九"游行示威的路线。
汗水浇灌的荣光
中国传媒大学的唐美璇教授的手机里,保存了一百多条训练影像资料。有个女学生发高烧到39度,还是继续排练,把退热贴贴在帽子边上;在倾盆大雨的日子,湿透全身的孩子们,用身体的热量来烘干乐谱。这些情景,让参与过国庆七十周年阅兵仪式的老兵都感慨:"当年我们练正步时,也是这个样子。"
跨越时空的对话
张晖院长伫立在标有1945年和2025年的两个台座之间,手指轻轻划过镀金数字的凹槽。他的祖父曾是西南联大的学者,在战火纷飞时竭力守护科研设备。如今他的门生正在攻关量子计算技术,实验室里悬挂着"为国献身科学"的毛笔题字。过去与现在在此交汇,两代读书人的执着跨越时空相互致意。
信仰的接力赛
赵雨晨的祖父曾是飞虎队的地勤成员,她手机套中存放着老人检修P-40战机的旧相片。当新型战机群飞过广场上空时,少女忽然懂得了"薪火不灭"的含义。场中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兵,他哆嗦着将纪念徽章佩戴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衣襟上,这个姿态,与他1945年给战友佩戴红绸花时完全相同。
未来的起跑线
散场之际,安嘉河看见花岗岩地面上,留存着他们合唱时跺脚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会和八十多年前的弹孔一样,给后来的人指示方向。年轻人们约定十年后再次相见,那时他们或许会做老师、工程师或者研究员,但肯定不会忘记今天许下的承诺:把抗战精神融入血脉,凭借它走向民族复兴的下一个阶段。
《歌唱祖国》的乐曲播送之际,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爱国场景为何?或许是祖父讲述的抗战往事,抑或是某场升旗典礼上瞬间涌出的激动泪水?欢迎在留言区讲述你的经历,使这份情怀得以延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