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
北京师范大学位于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学校简称北师大,不管是北京师范大学还是北师大对于大家来说都很耳熟。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学识需成后学之师表,超越职称级别
您了解,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的这所知名高等学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学科门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早已深植人心。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
学校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坐落于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它的简称“北师大”广为人知。该校拥有众多学院,具体包括3个学部、29个学院,涵盖12个学科门类,并设有77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十分广泛。在这些学科里,哲学、教育学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国内享有领先地位。
校训内涵
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教导师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成为晚辈学习的榜样,而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头衔。同时,“行为世范”还意味着个人的品德应当成为社会的典范,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我,保持心灵的宽广。这两句话对北师大学子的成长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校徽意义
北师大的校徽设计独特,其木铎图案寓意着孔子“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教育理念。木铎顶端镌刻着“师大”二字,两侧均衡地书写着“北京”二字,上方环绕着校名的英文字母,下方清晰地标示了建校的年份——1902年。这木铎不仅象征着北师大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同时也展现了其承担的职责。
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长的历史,源头可追溯至1902年,当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这标志着学校的雏形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的名称也历经了数次更迭,1904年更名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又独立成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到了1923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设立的师范大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师生们被迫西迁。抗战胜利后,学校得以重返北平,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学校恢复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名称。
学科成就
北京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项目中,该校涉猎了哲学、教育学等共计12个学科领域。其中,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另外,11个二级学科也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的称号,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等。这些学科为国家输送了众多杰出人才。
深远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的进步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紧密相随。它所代表的“木铎金声”寓意深远,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始终对中国师范教育的进步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师范教育精神的显著标志,并且孕育了大批卓越的教育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有哪些特点让人印象深刻?若您觉得这篇文字值得一看,请不要忘记给它点个赞,并且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