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师人

短视频与AI时代下,如何引导青少年重拾文字温度?专访张莉教授谈给少年的文学课

短视频与AI时代下,如何引导青少年重拾文字温度?专访张莉教授谈给少年的文学课

本报记者 董嘉程在短视频与AI(人工智能)不断冲击青少年读写习惯的今天,如何让年轻一代重拾文字的温度、找到真诚表达的意义,成为文学教育亟待回答的命题。

文学教育的新挑战

现在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盛行,青少年的读写习惯遭受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数据,青少年在短视频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而读写时间则大幅减少。因此,如何让年轻一代重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学会真挚地表达,成为了文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他们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

如果不及时调整文学教育,青少年可能会陷入零散信息与浅显表达的泥沼,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真实情感的抒发。文学教育必须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激发青少年对文字的热爱。

顺应学生喜好阅读

观察中小学生的阅读喜好,我们注意到他们各自偏爱某些读物。教育者若能与孩子们共读这些书籍,有助于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学生若是偏爱某部网络小说,教师便与之同读,随后指导学生剖析其写作技巧及优劣。此举使学生领悟到优质写作与表达有多种可能性,不必拘泥于旧有范文,从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情与想象力。

用阅读范本激发情感

写作上的不少难题并非学生自身造成,关键在于缺少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当提供更多样的阅读样本,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经典文学作品魅力非凡,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书中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读者阅读后,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种种滋味,写作时便会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创作出充满温度和深度的文章,而非干瘪无味的文字堆砌。

突破名家名作的压力

看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有些人会因为觉得人家写得非常好而感到沮丧。实际上,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作家作品的卓越之处,才会激发出热爱之情,想要努力超越。

莫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分析他早期与晚期的作品,学生能够领悟他的写作手法。即便只是粗略地浏览众多作家的作品,只要孩子对其中一位作家产生兴趣,就可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的愿望。

应对“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的脚步势不可挡,然而,年轻人不应盲目跟随他人的视觉潮流。张莉提出,年轻人应当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有些年轻人深受网络漫画等图像作品的影响,但若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着手创作自己的文字故事,并将其发展成图像作品,便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阅读或许充满挑战,却能让人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乐趣。

文学阅读的价值

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帮助青少年摆脱俗套和粗俗的网络用语。那些经典作品犹如前辈指引的路径,即便没有指引,也能使读者明确阅读的方向。

深阅读的沉浸式体验能增强人的信心,同时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记录情感和体验,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在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那些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文章显得尤为宝贵。

在文学教育实践中,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读图时代”的束缚,深入文学阅读的殿堂。不妨提出你的见解,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