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小传: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生平事迹
钱玄同小传: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生平事迹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初悟革命
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钱玄同年纪尚轻,他阅读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本》。这两篇文章如同一道惊雷,在他心中掀起了巨浪。他立刻坚信,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中国,贫穷衰弱,满清王朝腐败至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两本书在钱玄同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自那以后,他开始探索国家变革的道路。
反清之举
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钱玄同在湖州时年仅18岁。那时,他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辫子,这一举动明显是对满清统治的挑战。与此同时,他与友人一同创办了《湖州白话报》。在这份报纸上,只标注了“甲辰年”,并未提及光绪三十年。这样的勇敢举动,无疑向世人表明了他不愿向清代王朝低头,展现了他早期坚定的革命信念。
投身文革
辛亥革命落幕之后,钱玄同抵达杭州,全身心投入文化领域,着手创办了《通俗白话报》,并为《新青年》撰稿。他提出了关于“文学革命”的众多观点,亦表达了自己对文化教育改革的见解。那时,白话文运动刚开始,他的理论对于白话文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宛如一股清泉,为当时沉闷、保守的文化环境注入了生机。
倡导白话
1917年8月,《新青年》杂志刊登了钱玄同的观点,他主张文章应逐步采用白话文。钱玄同亲自实践,声明自己的文章和信件都将采用白话文。这一倡议迅速传播开来,激发了众多人对白话文写作的兴趣。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白话文在传播知识和启迪民众智慧方面的独特价值。
助力创作
1918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上海搬至北京,钱玄同成为其中一员。鲁迅的处女作《狂人日记》在钱玄同的激励与帮助下得以完成,并在《新青年》上首次发表。当时新文学尚在起步阶段,急需更多佳作以助其壮大。钱玄同此举对新文学的推进作用显著,让更多人领略了新文学的魅力。
学界奇事
钱玄同在学术界颇具特色。他不仅承袭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传统,而且在经学和小学方面颇有造诣。不过,他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从不评阅学生的试卷。他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授课。尽管这些学校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解,但最终想出了应对之策。在北大的支持下,他甚至将这一做法推广得更远。然而,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一直保持着谦逊和好学的态度。记得有回,他仔细研读了李锡予的信,并在大家面前公开称赞了李锡予。同时,他也坦白表示自己对广东的音韵知识掌握不够,这充分展现了一位学者应有的风度。
在那个充满变动的年代,钱玄同的形象颇为丰满。他作为革命者,信念如磐石般坚定;而且,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推动者。他个性鲜明,治学态度严谨。那么,你认为他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