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历史传承与育人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历史传承与育人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信息时代,网络热点层出不穷,这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场聚焦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盛会正在进行,其中蕴含的丰富经验和先进理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交流。
网络思政
现今,学生们正生活在信息传播迅猛的信息时代。学校已经认识到,为了应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诸如热门话题等,学校会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帮助同学们在网络环境中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网络在思政教育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组织了线上讨论等多种活动。学生们可以就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能够及时给予指导。这样的做法不仅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他们的思想在交流中得以不断升华。
一体化建设
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各学段教师进行交流,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在小学阶段,我们侧重于德育的启蒙教育;进入中学,则着重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在大学阶段,则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这就像是一场跨越不同学校的研讨会,来自不同学段的教师们汇聚一堂,交流教学体会,共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一体化建设助力教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组织他们集体备课。若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同学段的教师们会互相启发。年轻教师得以学习经验,而资深教师也能采纳新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收获了成长,也实现了自我提升。
师德传承
顾明远教授,年已九旬,对即将离校的学子们传授心得,着重指出教师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教师们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北师大的校园里,前辈教师们以身作则,展现了高尚的师德。他们不仅对学生学业上的进步给予悉心指导,更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无声无息中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
北师大副校长谈到了教育理念的传承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毕业生一旦步入工作岗位,他们的行为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有毕业生表示,他们将以教师的榜样,用高尚的师德去感化学生。这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教育事业的延续,确保优秀的师德能够在一代代教师中得以传承。
优师培养
“优师计划”致力于培育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它不仅超越了常规的技能训练,更强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课程始终贯穿其中。我们邀请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前来授课,让学生在聆听中体会到职业精神,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如同明灯一般指引他们前行的道路。
学院举办的各类书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还参与了富有特色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这些经历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他们学会了关爱和担当,这样的经历也为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育人
北京师范大学对各个学段都进行了实习规划,让学生自入学起便开始接触教师这一职业。大一阶段,学生们在社区进行支教活动;大二时,他们转至小学进行见习;大三则进入中学进行实习;而大四则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学生们为毕业后正式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生们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逐一剖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遇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他们便会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改进措施。科研训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了他们的教学技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后续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助力毕业生。线上,他们定期举办培训并分享经验;线下,则通过职业发展沙龙为毕业生搭建交流平台。今年暑假,学校特别邀请了来自脱贫县的毕业生返校,他们得以与专家和优秀老师面对面交流,解答教学上的疑问,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的动力。
学校安排了课题研究,让毕业生在教与学中同步进行。这样的安排让毕业生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方法。有毕业生表示,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学过程变得不再枯燥。通过深入研究,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助力毕业生在教育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