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师人

张峰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

张峰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

张峰,1981年生,安徽淮北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孔子学院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

师范毕业大学北京落户政策_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_北京师大毕业出路

《史语所集刊》与民国史学现代化

2024年5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与民国史学的现代化》一文刊登于《史学月刊》。历史语言所在民国史学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其出版的集刊见证了史学现代化的进程。当时,史学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集刊中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研究方法和理念的变革,对中国史学现代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访章学诚师徒

《重访章学诚及其弟子史致光》一文刊登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章学诚,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他的弟子史致光也颇值一提。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学术传承。这种研究让我们更直观地观察到传统史学在师生之间的传承与进步,强调了学术传承接力的关键性。

唐修《晋书》研究

2022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刊登了《出土史料与唐修〈晋书〉相关问题再考察》一文。这些史料为研究带来了新的角度。由于《晋书》的年代较为久远,其中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这些新出现的材料与古老文献相互印证,让我们能更精确地了解唐朝编纂晋史的过程。同时,这也为晋史与唐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现。

史语所学人考证学

2019年,《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五期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史语所学人考证学新境界与中国气派》。史语所学人采用独有的方法进行考证。在当时的学术界,他们的考证方法独具特色。他们既借鉴了西方的考证方法,又融入了我国学术的精髓,为我国的考证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做法让考证学显现出浓厚的中国风格,同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傅斯年明史研究

2018年,《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期刊载了《论傅斯年的明史研究——以“傅斯年档案”为中心的探讨》。傅斯年,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档案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对明史的看法。他的研究方法和史料运用,体现了当时史学的先进思想,对后来研究明史的人士提供了诸多借鉴。

《周书》编纂成就

2017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刊登了《〈周书〉历史编纂学成就简论》。文章详细介绍了《周书》的巨大价值。《周书》是记载北周历史的关键文献,其编纂拥有独到的方法和体系。通过对其编纂成就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当时历史编纂的特点,这对于研究北周历史和史学编纂史具有重大意义。各位,我想问一下,在众多关于民国时期的史学研究成果中,哪一项最让您感到好奇?

更多内容